图片 1948年5月20日,在蒋介石的操纵下,国民政府进行了总统选举,蒋介石当选为国民政府总统。在国统区都按照国民党中央的要求搞一些庆祝活动。而此时的卢汉却为东北战场上滇军的命运所担忧。因为就在5月24日,林彪、罗荣桓下令以第1纵队、第6纵队及5个独立师的兵力奔袭长春。经过一番激战,虽然没有能够拿下长春,但是,东北人民解放军成立了以萧劲光任司令员的第一前线指挥所,对长春采取了长围久困的战略方针,对长春守军展开了军事打击、政治瓦解、经济封锁的立体攻势。国民党新7军与曾泽生的60军被14万解放军围困在长春城里,长春城成了一只断了线的风筝。 卢汉开始还寄希望于国民党军能够派出重兵前去解围。可等他综合了各处搜集的国共两党以及有关东北战场的军事情报,他发现,自己的这些想法恐怕只能是梦想了。 从1946年6月国民党军向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,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开始。1946年12月30日,蒋介石发出侍天字第70号密令,称:“在今后一年内彻底消灭万恶之奸匪。”1948年2月7日毛泽东致电东北野战军,提出“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”的设想。1948年3月,蒋介石计划把沈阳国军主力撤至锦州,以便与华北傅作义配合,进可以夺回东北,退可以撤往关内。而卫立煌则力主固守沈阳、长春、锦州三大战略要点,保全东北,待变而起。廖耀湘等东北将领也大都支持卫立煌的方案,而反对蒋介石的计划。 至5月初,蒋介石又令卫立煌打通沈锦路,将主力撤到锦州。卫立煌当然不同意,并派第9兵团司令廖耀湘和参谋长赵家骧等人代表他赴南京见蒋,申述利害。但蒋介石的意见仍然是急于打通沈锦路,将主力撤到锦州,只留第53军与第6军之207师守沈阳。其余各军及特种兵团(战车、炮兵、装甲车、骑兵等)统编为机动兵团,归廖耀湘统率,随时准备行动。卫立煌怕廖耀湘将沈阳主力拉走,坚决反对,于是这个机动兵团始终未能成立。直到9月辽沈战役打响,国军统帅部对东北战略尚无决策,蒋、卫仍然在为打不打通沈锦线将主力撤到锦州的问题而争执不休。 1948年4月18日,中共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就打长春进行讨论,并致电中共军委中央,计划从5月中旬开始进行长春战役,用9个纵队攻打长春,以围城打援手段,准备4万人之伤亡,在10-15天内结束战斗。4月24日,中共军委中央同意攻打长春提议。5月中旬,解放军在长春东南四五十公里的李家屯成立第一前线围城指挥所(后改称第一兵团),萧劲光任司令员,肖华任政委。5月下旬,东野试攻长春,发现攻占长春并不易,改为围困长春。5月23日开始,解放军对防守长春之国军包围,切断空中运输,进行150多天军事围困和经济封锁。东北解放军原来的意图是围城打援,以部分部队进攻长春,吸引沈阳廖耀湘兵团北上救援,然后在途中将廖耀湘兵团围歼。 但攻打长春之共军与守城之国军兵力相当,东北解放军以10万兵力围困10万国军,装备却不如国军,而廖耀湘兵团又拒绝北上援救,所以东北解放军始终没决心强攻长春。后东北解放军决定先攻下锦州,切断东北国军南逃之路,将东北国军滞留在东北战场,逐个消灭,因此主力南下,长春战役形成了围而不攻之局。 到1948年7月初,战争进入了第三年,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,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.14比1,变为1.3比1。1948年9月,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,决定抓住有利时机,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,决战方向首先指向形势于己有利的东北。 东北地区是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区,也是侵华日军最早侵占的地区。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,东北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点。到1948年8月,东北解放区面积已占东北全境的97%,区内人口占东北总人口的86%。而解放军无论从指战员的战斗力还是武器装备上也都是今非昔比,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已拥有12个步兵纵队、1个炮兵纵队、1个铁道兵纵队、14个独立师和3个骑兵师共约70余万人,加上地方部队,东北解放军总兵力达105万人。 东北国军由国民党东北“剿总”总司令卫立煌上将指挥,辖有4个兵团,共计14个军44个师55万人,但已被分割在长春、沈阳、锦州三个互不相联的地区内,长春、沈阳的补给已全靠空运。其中,卫立煌率周福成第8兵团、廖耀湘第9兵团,共8个军24个师30万人,驻守沈阳及外围的本溪、抚顺、铁岭、新民地区,作为防御中枢,准备随时增援长春、锦州;东北“剿总”副总司令兼第1兵团司令郑洞国中将率第1兵团,共2个军6个师10万人,驻守长春孤城,以牵制东野主力;东北“剿总”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上将率卢浚泉第6兵团,共4个军14个师15万人,驻守义县至秦皇岛一线,重点在锦州、锦西地区,以确保与关内的联系。 曾泽生的60军放弃吉林市,退守长春,与陈鸿任军长的国民党主力新7军合力保卫长春。蒋介石为了笼络曾泽生,特意还在军长之外,又委任他担任了第1兵团副司令。 可是60军和新7军之间一直是摩擦不断,再加上此时的梁华盛又担任了东北“剿总”副总司令,由于他在担任吉林省政府主席期间与驻守吉林市的曾泽生有过矛盾,他便处处掣肘,在兵员补充、武器配备、粮饷供给上卡60军的脖子。曾泽生此时也知道自从184师起义以后,自己的60军就只有白肇学的182师和陇耀的暂编21师这两个师了。要想在夹缝中求生存,就必须有实力。因此他多次向东北“剿总”司令卫立煌和第1兵团司令郑洞国诉苦,要求补充兵员。在他的再三要求下,兵团司令部把由保密局掌握的交警大队改编成了暂编52师,编入60军建制。但是,这个师只是在名义上属于60军,曾泽生却无权过问这个师的内部人事安排,更不能调动这个师的一兵一卒。 1948年6月5日,林彪、罗荣桓、刘亚楼向中共军委中央提出三个作战方案,第三个作战方案提出对长春采取长时间围城打援,先消灭援敌,然后攻城。时间准备两个月至四个月,可以有把握歼灭敌人与拿下长春。建议采用第三作战方案,以“久困长围”为攻打长春总方针,对长春军事包围、经济封锁。其中几项重要的命令为:严禁粮食、燃料进敌区,严禁城内百姓出城……要使长春成为死城。6月7日,中共军委中央同意中共东北局提出的第三方案。 1948年6月15日至20日,解放军第1兵团在吉林召开野战军师级以上干部会议(吉林会议),决定把攻打长春改为长困久围,并宣布由第1兵团司令萧劲光、政委肖华指挥1纵和新成立的12纵(由北满独立第2、第4师和西满独立第5师组成)以及6个独立师担任围城任务。 至此,国共双方部队实力相当,国军在长春的兵力部署是以中央大街(后改称斯大林大街,现名人民大街)为界分为两个守备区,东半部归60军,西半部归新7军,司令部设在中央银行大楼。以中央银行为核心,以坚固建筑物层层设防,并派新7军暂56师2个团,控制西门外大房身机场,派60军1个师防守东郊城防工事外之战略高地。长春守军最高指挥官是第1兵团司令郑洞国,部队是新7军和从永吉撤回之60军6万人,及地方部队4万人,共计约10万人。 新7军是陈诚担任东北保安司令后,于1947年11月间把在长春市的新1军和归新1军指挥的3个暂编师扩为新1军和新7军两个军。以50师、新30师、暂53师和新1军直属部队编为新1军。新38师、暂56师、暂61师编为新7军。此时,新1军军长孙立人早已经被免职。李鸿升任新7军中将军长,副军长史说,参谋长龙国钧,下设3个师:38师师长陈鸣人,副师长彭克立,参谋长李性常;56师师长张炳言,参谋长刘大名;61师师长邓士富,副师长宁伟,参谋长曾德辉。 新38师只有114团基本没受到过损失,112团、113团都是补后重建的;暂56师是原伪满铁路部队改的,被消灭过几次,虽屡经补充,但实力在新7军中最差;暂61师也是东北地方保安部队改编,虽然从原新1军中派出很多军官和骨干到几个暂编师中,但是部队的战斗力肯定是不如以前了。 图片 曾泽生 60军军长曾泽生,参谋长徐树民,下设3个师:暂21师,师长陇耀,副师长李佐,参谋长杨肇骧;暂52师,师长李嵩,副师长欧阳午,参谋长汤启圣;182师,师长白肇学,副师长任孝忠,参谋长杨正隆。 参加围困长春的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司令员萧劲光,副司令员陈伯钧,政委肖华,政治部主任唐天际,参谋长解方,副参谋长潘朔端。 围城部队有两个纵队加6个独立师,共计12个师,约10万人。 第6纵队,司令员黄永胜,副司令员杨国夫、李作鹏,政委赖传珠,参谋长黄一平。下设3个师:第16师,师长李作鹏,副师长王东保,政委张池明,参谋长冯精华;第17师,师长龙书金,副师长李培功,政委徐斌洲,参谋长陈毅斋;第18师,师长阎捷三,副师长黄荣海,政委袁克服,参谋长周明国。 第12纵队,司令员钟伟,副司令员熊伯涛,政委袁升平,参谋长王亢。下设3个师:第34师,师长温玉成,政委谭友林;第35师,师长王奎先,副师长李光汉,政委栗在山;第36师,师长沈启贤,副师长郑贵卿,政委王建中,参谋长席庶民。 独立第6师,师长邓克明,副师长金宇、马逸飞,政委钟人仿,参谋长刘苏。 独立第7师,师长罗华生,副师长程启文、余勋光,政委邱子明,参谋长刘可天。 独立第8师,师长王人贵,副师长蔡久,政委邹衍。 独立第9师,师长廖仲符,副师长罗文华,政委钟民,参谋长冉泽。 独立第10师,师长赵东寰,副师长邓忠仁,政委崔国辉,参谋长王玉峰。 独立第11师,师长王效明,副师长李德山,政委宋景华,参谋长康干生。 6月22日前,解放军完成围城部署,6纵18师,12纵34师、35师和独立第6、7、8、9、10师、进入指定位置,第一道包围分东西两队,独立第6、8、9师为东地区队,6纵18师为其机动部队;独立第7、10师为西地区队,12纵34师、35师作为机动部队,布在城西和西南守军主要突围方向。余部组成第二道包围。完成以长春为中心方圆45公里,纵深25公里封锁,禁止粮食和蔬菜、燃料、牛马等运入封锁圈。在解放军封锁圈和国民党军哨卡间形成中间地带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 |